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6篇)

时间:2024-06-21 来源:

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篇1

关键词:棚室蔬菜;病害;绿色防控

所谓的绿色防控是指以保护蔬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标,协调采取生态控制、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防控技术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是绿色植保的具体体现,也是满足绿色消费、服务绿色农业、促进绿色蔬菜生产与发展的基础。

防病原则:对棚室蔬菜病害的综合治理,必须严格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牢固树立“绿色植保和公共植保”的科学理念,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要求,积极示范推广蔬菜病虫害的农业防治、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诱杀等非化学防治技术措施,在化学药剂的选择上,应注重高效、安全、低残留,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

1?减少病原物

1.1?种子消毒

晒种:在阳光下晒种1~2d,可使种子发芽整齐,易育成壮苗。

温汤浸种:将预浸、搓洗后的蔬菜种子装入尼龙网袋中,然后用50~55℃的温水恒温烫种15~25min,烫种时应不断搅拌种子。

干热灭菌:将黄瓜的干种子在70℃的温度下恒温处理6~7d,可防治黄瓜枯萎病;将番茄的干种子在70℃的温度下恒温处理3d,可钝化番茄烟草花叶病毒。

1.2?土壤消毒

深翻:当秋茬作物收获后,将土壤深翻40cm,借助紫外线等,杀死一部分土传病菌。春季主茬蔬菜定植前,结合施肥再深翻30cm,然后起垄扣地膜。

高温发酵消毒:适于苗床土和有机肥料的消毒。在夏季高温季节,找一空地,先放一层起出的旧床土或其他育苗用土,再放一层草皮、杂草、粉碎的植物秸秆等,最后放一层圈粪等有机肥,将土、草、粪依次分层堆积,每层厚度约16cm,堆底直径3~5m,高度2m左右,呈馒头型,外面用锹拍实后抹一层泥,上面留1个口,从口处倒入大粪稀或淘米水,使堆内土壤充分湿润,然后用泥封口,盖上塑料,底边压严,进行高温发酵。此法不但能杀死土中的病原菌,还能杀死虫卵和草籽。若育苗可在封冻前过筛备用。

本田土壤消毒:在棚室春秋茬之间的闲置期,将稻草等杂草切成4~6cm的长段,均匀撒于地面,每667m2用草量为1000kg以上,每667m2再均匀撒石灰100kg,然后翻地,用水泡田,将棚膜扣严,闷棚15~20d,可有效杀死土传病原菌。

2?农业防治

抗病品种:采用转基因等高新技术手段,积极培育出抗病耐虫的蔬菜品种。

轮作:轮作是预防、控制或减轻蔬菜某些病害最为简便、经济、有效的措施,而且轮作有利于调整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协调利用土壤的水分和养分,轮作周期一般为2~3年。

培育无病壮苗:用地热线等措施来提高地温,用营养钵等措施来保护根系,用工厂化基质或高温发酵消毒的土壤来育苗。

合理肥水:提倡测土配方平衡施肥,避免施用过量的氮肥。试验证明钾肥可以降低真菌、细菌的危害,硼可防治葫芦科的白粉病,铁可降低蔬菜苗期炭疽病菌的危害,钙、锌可抑制真菌病斑的扩展。实行小水勤灌,切忌大水漫灌。

清洁田园:病原菌常附着在蔬菜的病叶及残枝败叶上,成为再次侵染的侵染源,因此应及时拔除中心病株、摘除枯枝病叶和底部影响通风透光的老叶。在每茬蔬菜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田间残枝败叶,对易感根系病害的蔬菜还要清除残根。

嫁接:以黑籽南瓜为砧木嫁接黄瓜;以白籽南瓜为砧木嫁接薄皮甜瓜;以葫芦、瓠瓜或冬瓜为砧木嫁接西瓜,嫁接后可彻底解决瓜类枯萎病的危害。以野生性强的CRP赤茄为砧木嫁接茄子,可较好地防治黄萎病的发生。

昆虫传粉:在棚室内种植果菜时放蜂授粉,可防止果菜落花落果及化瓜。

套袋栽培:在瓜果上套袋,可直接阻隔农药的污染。

高矮搭配:一方面高秧蔬菜可以为矮秧蔬菜遮阴、降温;另一方面蚜虫迁飞来了以后先落到高秧蔬菜上。因此矮秧蔬菜的日灼病、病毒病、软腐病、白斑病、霜霉病等病害明显减轻。

葱蒜类蔬菜:同葱蒜类蔬菜间作、混作、轮作,均能有效地阻止病原菌的繁殖及降低土壤中已有病原菌的密度。

脱毒:利用草莓、马铃薯、大蒜的茎尖离体培养脱毒技术,能有效地减少病毒病的危害。

3?生态防病

利用棚室生态环境的可控性,努力创造有利于棚室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棚室蔬菜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具体方法是:把一昼夜24h划分成4个时间段,分段进行温湿度的管理。以棚室黄瓜的霜霉病为例,上午7-13点:温度26~30℃,湿度60%~70%,持续时间6h,温、湿度“双”限制病原菌的侵染,黄瓜可完成70%~80%的光合成;下午13-18点:温度25~20℃,湿度低于60%,持续时间5h,湿度单限制病原菌的侵染,黄瓜一边光合成一边输送光合成物资;上半夜18-24点:温度15~13℃,湿度70%,持续时间6h,温、湿度交替限制病原菌的侵染,黄瓜完成输送光合成物资;下半夜0-7点:温度13~11℃,湿度85%以上,持续时间7h,低温单限制病原菌的侵染,黄瓜抑制呼吸消耗。

4?降湿防病

棚室蔬菜许多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棚室内的温、湿度关系密切。而棚室蔬菜在生长发育期间内的温度一般均能满足发病的要求,所以棚室内湿度的高低就成为决定发病与否和流行程度的关键因素。

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篇2

一、棚室蔬菜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保护地设施一经建成,不易挪动,而棚室内蔬菜品种单一,主要是黄瓜、番茄、菜豆等,轮作困难,土壤中病菌逐年积累,数量增多,如枯萎病、疫病、核菌病、线虫病等,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病情逐年加重。如黄瓜枯萎病近年普遍发生,有些棚室的发病率高达30%以上,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2、棚室密闭条件好,棚室内水分不易散失,湿度大,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下降1℃,湿度提高3.5-4%,棚室的高湿使叶片表面常时间结雾,这对多种病害的发生很有利。如霜霉病、灰霉病、菌核病等都明显重于露地。

3、保护地为病虫提供越冬场所。一些病虫在棚室可常年繁殖危害。如温室白粉虱在露地不能越冬,温室为其提供越冬场所。

4、棚室蔬菜上不合理的使用农药,长期使用单一的品种,促使病虫产生抗药性,病害加重,虫害猖獗;有些农户常时间几种农药混配使用,一旦病菌对其产生抗性就无药可治,甚至产生药害,如黄瓜霜霉病采用克露加甲霜灵—锰锌,一旦控制不住,就很难有特效药进行防治,就会加重危害,严重的就会绝产。

5、保护地内混合种植,茬口不齐,不注意清洁田园,任意丢弃病果、病叶、病株,人为传播病害,如黄瓜套种芹菜(叶菜),芹菜湿度大,黄瓜容易感染霜霉病,很难控制。栽培密度大,植株纤弱,抗逆性差,通风透光不好,品种抗病性变异等,都促使棚室病害重于露地。

6、塑料棚室不认真进行土壤消毒,土壤中残留病菌多,种子表面带菌不进行消毒处理;在培育秧苗时不进行配土,育不出状苗,不考虑科学管理,尤其是不科学用水(阴雨天不能灌水),不科学用农药(阴雨天喷药,造成病菌的交叉感染,加重病情),不能创造合理的生态条件,也是病害重的重要原因。

二、棚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防治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即从棚室的生态系统的总体观念出发,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有利地协调使用农业、生物、化学和物理的配套措施,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虫害的发生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达到高产、优质、低本和无农药污染的目的。

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必须消灭病虫害来源,或压低病菌和害虫基数,恶化病虫发展的环境条件,及时采取检疫措施,把病虫消灭在大量发生危害之前,对发生的病虫害,实施如下防治措施。

1、植物检疫:加强植物检疫是防止危险病虫草及其它有害生物随蔬菜种子、秧苗种株转移而传播蔓延的重要措施。

2、农业防治:运用耕作栽培技术以控制消灭或减轻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创造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条件,提高蔬菜的抗病性,或避免病虫危害。农业防治主要有:

(1)选用抗病虫品种。

(2)降低棚室温度①合理的通风降湿。②棚室农膜选用无滴的。③扣地膜,采用膜下灌水或采用滴灌。④在地面铺稻草吸湿。1吨稻草可吸125kg水。⑤阴雨天不灌水。

通过人为控制温湿度,可明显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3、生物防治:以菌治虫,以虫治虫,抗菌素治虫,治病等。如农用抗菌素有农抗120,武夷菌素、新植霉素、浏阳霉素等。

4、物理机械防治:(1)温汤浸种(热水烫种)可杀死附在种子表面及潜伏在种子内部的病菌。(2)太阳能土壤消毒。(3)高温闷棚:上茬蔬菜采收结束后,清理田园,然后灌饱水,在地面铺塑料布,高温闷棚一周即可杀死病菌和虫卵。(4)黄板、黄盆诱杀,在塑料布上涂黄油或黄板防斑潜蝇。

5、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喷雾、喷粉、熏烟、土壤消毒、种子消毒等。

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篇3

1日光温室建造技术

红提葡萄日光温室应选择改进型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其主要技术参数是:温室长度60~70m,跨度8m,脊高3.8~4.0m,后屋面长度2m,后屋面仰角39°~41°。

2温、湿度调控技术

温、湿度是决定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延后栽培能否成功的最关键技术。要将采收期延迟到春节前后,必须从休眠期开始,根据葡萄各物候期对温、湿度进行严格调控,才能达到延后目的。

2.1春季温、湿度管理(2~5月份)

这一季主要是保持或降低温度,使葡萄达到完全休眠,尽可能的推迟葡萄发芽时间。所以要坚持观察记录室内地温变化,当地温升至5~7℃时根系开始活动进入伤流期,这时要密切注意外界温度,以便及时调控室内温度,抑制葡萄生长。地温上升时采取夜间卷帘降温,延缓室内温度升高,尽量推迟发芽时间。具体措施是:提升棚膜下风口降温,保持日光温室室内温度在16~18℃;浇水保湿,相对湿度以80%为宜。5月初开始发芽后,炼苗分三次进行,初次透光1/3,其次1/2,最后全日照,每次间隔时间7~10d,总炼苗时间20~30d。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夜间温度控制在15℃左右,相对湿度以60%左右为宜。6月初待外界气温稳定后揭膜让其露天自然生长。

2.2夏季温、湿度管理(6~8月份)

这一季主要是维持葡萄的正常生长,注意高温天气,覆盖遮阳网,采用各种降温措施,防止红提葡萄发生日烧气灼。白天温度控制在28℃左右,夜间温度控制在15~18℃,相对湿度以50%左右为宜。

2.3秋季温、湿度管理(9~10月份)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保持室内温度维持促进葡萄生长。8月下旬提早扣膜以防雨、防病、防叶片老化。9月底后重点保温,缩短昼夜温差,升降卷帘机控温,白天采光升温,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夜间温度控制在15~18℃,相对湿度以60%左右为宜。

2.4冬季温、湿度管理(11月份~销售结束)

这一阶段主要是保持室内温度延长叶片寿命,活体保鲜,防止葡萄受冻。11月下旬,果实进入成熟期,白天温度控制在22~25℃左右,夜间温度控制在12~16℃,相对湿度以50%左右为宜。12月中旬至元月进入采收期,室内温度最低要保持在4℃以上,白天升帘子提高室内温度,夜间掩盖棉被保温使葡萄不受冻害。

3肥水管理技术

3.1施肥技术

3.1.1基肥施用除定植时施入基肥外,每年温室内葡萄落叶前,在葡萄植株两侧0.4~0.5m处挖0.4m深的施肥沟,施优质农家肥75000kg/hm2,过磷酸钙1500kg/hm2。

3.1.2追肥技术二年生以上植株每年追肥三次。第一次追肥在葡萄萌芽前进行,每株施尿素0.1~0.15kg,以促进葡萄萌芽开花;第二次追肥在花后进行,每株施氮磷钾复合肥0.1~0.15kg,以利于提高坐果率,促进幼果、新梢生长;第三次追肥在果实膨大期进行,每株施磷二铵0.1~0.2kg,促进果实膨大。

3.2灌水技术

葡萄整个生育期需灌水五六次。灌水应根据土壤、气候和葡萄生长发育情况,并结合前促后控的原则浇水,保证花芽分化。一般要浇好催芽水、催花水、催果水、果实采后水和落叶后越冬水。温室浇水应掌握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与施肥结合进行。

4整形修剪技术

4.1定植当年整形修剪

一般采用篱架整形,即定植当年选留两三条生长健壮的蔓做主蔓,当主蔓长到60~80cm时摘心,除顶端一个副梢留三四片叶反复摘心外,其余副蔓留一两片叶反复摘心。冬季修剪时,主蔓在40~50cm处进行短截。

4.2第二年及以后修剪

第二年萌芽后,每条主蔓留两三个健壮新梢作为结果枝组,每株留4~5穗果,果穗以上留5~8片叶进行摘心,果穗上部副梢留一两片叶反复摘心,果穗以下副梢全部摘除。

5病虫害防治技术

日光温室葡萄主要病虫害有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叶螨等。在病虫害防治上最好采用预防为主的措施,即在葡萄萌芽前喷一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花前喷一次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落花后喷一次半量式波尔多液。

5.1病害防治

霜霉病可用45%百菌清烟剂熏蒸,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72.2%普力克水剂喷雾防治;白粉病可用25%金力士乳油、40%醚菌酯喷雾防治;灰霉病可用40%施佳乐悬浮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5.2虫害防治

葡萄叶螨危害早期可用24%螨危悬浮剂、73%克螨特乳油或15%哒螨灵可湿性粉剂交替使用喷雾防治。

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篇4

关键词:生理性病害;产量和品质;防治措施;病因

在冬春茬黄瓜生产中,常见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害菜农容易掌握。但是,在实际生产当中,冬春茬黄瓜在温室内低温阶段和温室内高温阶段,生理性病害经常发生,菜农难以识别。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我们将近几年经常发生的几种生理性病害进行一下介绍。

一、黄瓜苗“戴帽”:在黄瓜育苗出土时,经常遇到有种皮夹在子叶上而不脱落的情况,俗称“戴帽”。发病时轻者造成幼苗生长不良而形成弱苗、小苗,重者子叶烂掉,幼苗因饥饿而死亡。

病因:一是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弱,出土时无力脱壳。二是苗床底水不足,种皮干燥变硬,夹住子叶而不易脱落。三是种子竖直插入土中,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四是幼苗刚一出土即撤掉塑料薄膜,种皮在脱落前变干,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防治措施:(1)精选种子,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2)播前浇足底墒水,播后用潮湿土覆盖。(3)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使种子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4)幼苗发生“戴帽”时,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二、花打顶:在早春、秋延后或冬春茬栽培的黄瓜,苗期至结瓜初期常会出现植株顶端不形成心叶而是出现花抱头现象,植株停止生长,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因:花打顶的成因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定植时,定植穴或沟内有机粗肥施用过量,定植后浇水不及时,土壤溶液浓度高,根系吸收困难致植株顶端发生花打顶。二是棚室地温长期低于10℃,田间持水量又高于25%,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沤根而出现花打顶。三是夜间温度偏低,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时间长久致使叶片变为深绿色,植株变得矮小出现营养障碍而形成花打顶。四是少量瓜苗在移栽时植株根系受到伤害,养分吸收受抑而出现花打顶。

防治措施:发生花打顶后,要针对各种成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1)烧根引起的花打顶,应及时浇水,浇水后及时中耕,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不久即可恢复正常。(2)沤根出现花打顶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以上。等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平常管理。(3)夜温过低时,要设法维持前半夜的室温在15℃左右,下半夜室温降至10℃左右即可。(4)采取地膜覆盖,避免中耕的伤根。追肥采用冲施液肥,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三、高温障碍:又称黄瓜叶烧病。多发生在结瓜期的成株中上部叶片,开始出现1~2毫米近圆形的白色斑块,后斑块不断扩大,植株上部受害严重,甚至会停止生长。

病因:高温低湿是发病主要原因。棚室内温度超过40℃,相对湿度低于80%,在放风不及时的情况下,使叶片受到伤害。在强光照条件下更容易造成高温障碍。

防治措施:(一)及时通风降温。白天使棚室温度保持在30℃以下,地温保持在25℃以下。如遇到阳光照射强,棚室内外温差大不便放风时,采用盖苇席、遮阳网或采用反光幕;夜间温度在18℃左右,地温保持在15℃以上。这样调温还可以控制茎叶徒长。(二)棚室底部温度过高,湿度过低时应少量洒水或喷雾进行临时降温。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灌水降温过快而抑制根的活性。

四、低温生理病:又称黄瓜低温生理病。在黄瓜的每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出现,并且很容易和其他病害症状混淆。播后遇到低温、地温过低,种子发芽和出苗延迟,苗黄苗弱,沤子或发生猝倒病、根腐病等;出土幼苗子叶边缘出观白边,叶片变黄,根系不烂也不长;幼苗期地温长时间低于12℃,会出现幼苗生长缓慢、退苗、叶色浅,叶缘枯黄,生长出现停滞,结瓜少且小;成株期受害较轻时,叶片组织退绿呈黄白色,长时间持续低温,植株往往不发根或不分化花芽;严重时部分叶肉组织坏死导致部分叶片枯死,诱发黑星病、灰霉病等病害。

病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低温造成植株的各种生理机能降低,如光合作用减弱、呼吸强度下降,根系对旷物质营养吸收能力降低,养分运转速度减慢,生理功能失调,生殖生长受抑制等。

防治措施:(一)选用耐低温品种。(二)科学安排播种期和定植期。(三)播种后种子萌动时,棚室应保持在25~30℃,出苗后白天保持25℃,夜间应高于15℃。(四)棚膜选用无滴膜,棚内地膜覆盖;寒流来临前,采用加盖纸被、草帘,室内生火加温等保温防冻措施。当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时,要采用放风升温、灌水保温等缓慢升温措施。

五、苦味瓜:采摘的黄瓜在食用时有时出现苦味,影响品质和效益。

病因:这是由于苦味素在黄瓜中含量过高造成的。一般情况下,黄瓜对氮、磷、钾基本上按5∶2∶6的比吸收例,当氮肥施用过量,特别是一次性追施大量氮肥时,容易造成徒长,在弱枝上易出现苦味瓜。当棚室温度长期高于30℃时,由于同化能力降低,营养失调也容易出现苦味瓜。再有就是地温长期低于13℃时,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受抑制,也会出现苦味瓜。

防治措施:(1)对多年种植黄瓜的棚室,栽植前先对土壤进行养分测定,然后按氮、磷、钾三元素5∶2∶6的比例配方施肥。(2)苦味具有遗传性,叶色深绿的苦味瓜多,因此对品种要有所选择。(3)注意温度管理,当棚温高于30℃时要及时放风,使地温保持在13℃以上。(4)叶面经常喷洒磷酸二氢钾、绿风95等营养调节剂也以可减少苦味瓜的出现。

六、畸形瓜:保护地栽培的黄瓜经常会出现弯曲瓜、尖嘴瓜、细腰瓜、大肚瓜等畸形瓜条。

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篇5

关键词:冬季;设施农业;管理措施;新疆吉木萨尔

吉木萨尔县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以东150km,北靠准噶尔盆地,南依天山北麓。地貌总轮廓由南向北分为南部山区、中部绿洲平原、北部沙漠三大部分。吉木萨尔县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寒暑变化悬殊,属于典型温带中纬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冬季常处于高压控制下,气候稳定,低温严寒。根据近年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显示,县域南部山区有明显的逆温带存在,对发展设施农业极为有利。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吉木萨尔县开始向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转变的目标进发。2009年,县委、政府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特别对设施农业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和鼓励,温室蔬菜大棚由年初的300座迅猛发展到入冬前的近2000座,为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和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设施农业已进入全面运行时期,为使每座大棚充分发挥效益,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笔者根据当地冬季气象条件,针对温室大棚的管理提出建议,以便于在设施农业生产管理中作为参考依据。

1科学建设温室大棚

设施农业是通过人工建造温室大棚利用冬季有限气候资源发展农业经济。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冬增温、春提早、秋延晚”的效果,进行反季节农业生产的措施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设施农业在建设中,尤其在地域选择、走向、坡度等方面都要按照一定的要求搭配合理、科学修建。如果建造不合理,进入冬季光照弱、温度低、湿度大、通气不良,易影响温室效益,造成温室蔬菜多种生理性病害和落花落果现象[1]。

一般在气候学上修建温棚应考虑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是水平面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少的决定因素,太阳高度角越大,所获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多,反则就越少[2]。太阳高度角(h)与该地区的地理纬度(ψ)、太阳赤纬(δ)以及时刻(ω)有关,太阳高度角的求算公式为:

sinh=sinψ·sinδ·cosψ+cosδ·cosω

吉木萨尔县存在逆温效应的地区海拔高度在1100~1500m的前山区,一般纬度约为43°55′的区域。根据公式计算得出:该地区修建温棚的坡度应设计在55~60°比较合适,走向应该为正南偏东5~10°为佳,这样既能得到充足的阳光,又利于通风透气。

2合理调节温度

温度调节是冬季蔬菜管理的核心和关键。进入11月以后,吉木萨尔县基本进入冬季,蔬菜生产管理也进入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温度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一般晚上温度将下降到-5℃以下,日照时间缩短,且温度变化较大,生产管理上要格外注意天气变化。如有降温天气过程,温室内温度偏低应及时加火升温,并及时加盖草帘等覆盖物,棚膜最好选用新膜;白天棚内温度较高时,可打开上部通风口,使棚内温度白天保持在25~30℃,夜晚则应在棚膜上加盖草帘进行保温,使温度保持在15~18℃。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温室多层覆盖,可在温室薄膜的下方、拴吊绳的铁丝上方,再反搭1层薄膜,这样2层膜中间隔有空气,可明显提高室内温度[3]。此外,入冬前秋延晚果菜已进入生长后期,在做好保温措施的前提下,要尽量延长结果时间,以增加温室生产的效益[4]。

3强化光照管理

注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增加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一方面要注意选择透光性好、寿命长的无滴膜,并注意经常清扫膜面,保持薄膜较高的透光率;另一方面在保持室内温度不降低的前提下,尽量早揭晚盖,使室内蔬菜早见光、多见光,以更多地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如遇连阴天,只要不下雪,就应拉起草帘增加光照;若遇下雪天,应及时清扫积雪,以免压损大棚,并维持蔬菜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

4合理浇水

冬季由于蒸发量小,蔬菜对水分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因此蔬菜定植后可将包括走道在内的所有温室地面一律用地膜覆盖起来,以尽量减少水分蒸发、降低空气湿度。浇水时要根据天气预报、土壤墒情、蔬菜长势来确定浇水时间,做到晴天浇水,阴天不浇;晴天上午浇水,下午不浇;浇温水,不浇冷水;于地膜下沟内浇暗水,不在沟里浇明水;不大水漫灌。根据不同的蔬菜长势特点结合浇水进行氮肥、磷钾肥配合追肥。

5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防和管理

遇到寒冷、连

阴、下雪天气时,要在保持室内温度满足蔬菜生长需求的前提下,尽量早揭、晚盖草帘,决不能因天气寒冷、连阴天,怕蔬菜受冻而整天不揭草帘。白天下雪时不必盖草帘,雪停后立即扫去棚上积雪,下午提前盖帘,再在草帘上盖1层薄膜以加强保温。遇连阴天后突然转晴,切不可猛然全部揭开草帘,应陆续间隔揭开,遇强光时再将帘子放下,光照弱时再揭开,使蔬菜慢慢适应阳光的照射,否则会出现生理性萎蔫,甚至死亡。在遇到连续低温、连阴天、下雪天气,室温持续下降的情况,为避免蔬菜冻害发生,可进行人工加温。管理中要时刻注意室温的变化,当室温已降至10℃时,如果还继续下降,且根据天气预报第2天也不转晴时,可采取人工辅助加温的方法,提高室内温度。

6病虫害防治

由于温室温度大、通气性差,蔬菜虫害主要有白粉虱、蚜虫、潜叶蝇等。它们不仅能直接危害蔬菜的生长,而且能够传播各种病毒,管理中要注意及时做好防治。蚜虫、白粉虱可采用黄板诱杀的方法,即在温室内悬挂黄色粘虫板或黄色板条(25cm×40cm)来诱杀害虫;也可采用蚜虱一熏净进行熏烟防治。防治中要以烟熏剂和粉尘剂为主,尽量少喷雾,减轻棚室内湿度,以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病害防治主要采取通风降湿并及时摘除病、残、老叶及增加通风透光性,可通过叶面喷肥,补充植株生长需求。叶面喷醋可防病驱虫,与白糖和过磷酸钙混用,不仅可以起到根外追肥的作用,而且可以增加叶肉含糖量,提高抗寒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7推广应用嫁接栽培技术

嫁接栽培技术是当前解决土壤连作障碍和土传病害、防止根病发生、大幅度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黄瓜、西葫芦、茄子等蔬菜砧木品种抗病能力强,可同时抗黄萎病、枯萎病、青枯病、线虫病等4种土传病害,达到高抗或免疫程度。嫁接苗对土壤传播的病害具有高度抗性,同时具有耐低温、根系发达、吸收肥水能力强等特点,长势强、结果早、产量高。采用黑籽南瓜作砧木的黄瓜嫁接苗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一般都在90%以上,产量可比自根苗提高20%以上。

8参考文献

[1]马宏武,玉素甫·阿布都拉.影响和田冬季设施农业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4):46-48.

[2]孙智辉,尹盟毅.延安冬季太阳辐射特征及对设施农业的影响[j].陕西气象,2007(1):34-36.

[3]宋克明.冬季大棚几种覆盖方式保温效果试验[j].安徽农业,2004(12):19.

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篇6

论文关键词:棚室蔬菜保温降湿少病害

根据统计,温室生产中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30%左右,高者可达50%以上。防治病害是当前温室生产的主要工作之一,防治成本占整个生产成本的30%以上。如何才能使棚室作物少得病甚至不得病呢?这就需要生产者正确调控棚室温度与湿度。

大多数病害发生、发展的条件都是低温、高湿。控制病害发生最科学、最经济的措施就是提高温度降低湿度。让低温、高湿这两个条件不相遇或相遇时间缩短。一般来讲,室温升至26℃以下,湿度降至80%以下,病害就很少发生。

一、棚室蔬菜增温措施

1、增加光照,提高棚温。

2、查堵孔隙,减少热量散失。

3、增加覆盖,尽量保温。

4、挖好防寒沟,减少地面传导。

5、增施有机肥,应用秸秆反应堆技术,增加地温,储存热能。

二、棚室蔬菜降湿措施

1、原则:合理放风,科学灌水。

2、措施

⑴选用无滴膜:选用无滴膜可以明显降低湿度,有利于增温降湿,还可以增大透光量。增大透光量可提

⑵高棚温,棚温升高后,可长时间进行通风换气,达到降湿目的。

⑶地膜覆盖:采用地膜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灌水次数,也是降低棚室内空气湿度的重要措施论文格式。

⑷采用滴灌:滴灌省水、省工,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降低因浇水而造成的空气湿度的增加。

⑸喷粉或烟雾剂熏蒸防病:喷雾常常会增加棚内湿度,对防治病害不太有利。如果用喷粉或烟雾剂,可以避免以上弊端农业论文,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⑹中耕散湿:通过切断土壤的毛细管,可以避免土壤毛细管水分上升到表层,避免土壤水分的大量蒸发。利用晴天棚室温度较高时浅锄地表,加快土壤表层水分蒸发。

⑺自然吸湿:可以利用稻草、麦秸、生石灰等材料放于行间吸附潮气,也可以达到降湿防病的目的。

⑻采用粉尘法与烟雾法用药:棚内的空气湿度本来就很大,采用常规的喷雾法用药会增加大棚湿度,这对防治病害不利。采用粉尘法及烟雾法用药,可以避免由于喷雾而加大空气湿度,提高防治效果。

⑼张挂反光幕:张挂反光幕不但可以增加光照强度,而且可以提高地温和气温2℃左右。因相对湿度随温度的上升而降低,所以张挂反光幕也具有一定的降湿作用。

⑽生育期降湿管理措施

①定植期要灌足底水,再覆地膜,减少土壤水分蒸腾。

②生育中期要小水勤灌,保证土壤见干见湿。盛果时,酌情灌大水,并科学放风排湿。

③低温时节,清晨揭帘后,如发现室内有较大雾气,应立即放5~10分钟小风排湿。随后关闭风口,待温度升到28~30℃后再反复放小风排湿。

④下午盖帘前室温要保持在25℃以上,浇水时要密闭风口,升高室内温度至32℃以上,使地表水分尽快蒸腾成水汽,以便通过放风措施排湿。

⑤夜间湿度过大,要采取补温措施升温,防止叶面结露后遭受病菌侵染。

【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6篇) 】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再生资源回收的重要性(6篇) 2024-06-21

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6篇) 2024-06-21

空气污染的治理(6篇) 2024-06-21